社区活动 技术论坛 箱体类检测大讨论——本期讨论圆满结束,版主总结见P11页
箱体类检测大讨论——本期讨论圆满结束,版主总结见P11页
2010-01-13 11:15 589 0 131
竞技几何量测量,传承PC-DMIS精髓!PC-DMIS竞技风暴第一期 为了提高广大网友几何量测量的技能,论坛计划定期开展PC-DMIS技术大讨论活动。讨论主题涉及常见零部件的检测技巧、网友关注的难题疑问、几何量测量的基础知识等等,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共同提高。 每期活动结束后,我们会评选出最佳答案、最佳思路、最佳参与、最佳素材等奖项,每位获奖网友可获得100分积分奖励,以及技术书籍一本。每期获奖的网友将有希望获得2010年网络十佳的提名。 [color=red]第一期讨论主题:箱体类零件检测 出题人:STAR [/color] [箱体类零件组成结构及检测要求] 箱体类零件主要起包容、支承、定位和密封的作用,常有内腔、轴承孔、光孔、凸台、安装板、螺纹孔等结构。箱体轴承孔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与轴承的配合精度和轴的回转精度。箱体类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为:轴承孔的尺寸、形状精度要求;轴承孔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箱体主要平面的精度要求。 箱体零件加工完成后的最终检验包括:主要孔的尺寸精度,孔和平面的形状精度,孔系的相互位置精度,即孔的轴线与基面的平行度;孔轴线的相互平行度及垂直度;孔的同轴度及孔距尺寸精度;主轴孔与端面的垂直度。 [attachimg]733[/attachimg]
我要回复

登陆后才能评论

登录
所有回贴(131)
一切皆有可能
[quote] 原帖由 [b]liq[/b] 于 2010-1-14 23:18:00 发表 箱体计量注意点滴: 1. 零件必须干净、无毛刺 2. 加工保证元素型面足够好,不影响计量精度, 3. 基准的选取应结合后续工序,加工基准和装配考虑选取 4. 注意零件变型、气孔、壁厚 5. 尺寸较多时,注意零件是否发生移动 6. 测量速度易慢不易快 7. 如果测头不易采到的地方,可考虑多次夹持和间接测量或试件计量 8. 针对典型案例或自己把持不准的最好几个人协同解决 9. 一些手 [/quote] [color=green] 我个人在检测箱体中的感受:箱体检测相对来说,是比较规则。但是,往往这些件加工精度要求之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测量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分析图纸,不但要符合产品图纸的设计基准,加工工艺([color=blue]必要时应与加工人员进行分析)(例如同轴度),[/color]更重要的是要符合装配关系[color=blue](例如同轴度),[/color]当然,这也是我们的目的。 而恰恰这个正是三坐标的强项[/color]
2010-01-15 09:55
回复
取消
提交
像這類零件我們都沒有檢測過,前面所說的我們都不知道說的是什麼,能不能具體用一張圖紙進行說明,大家也可以學習一下。
2010-01-15 13:29
回复
取消
提交
呵呵,效果还不错啊
2010-01-15 21:46
回复
取消
提交
在测量孔端面跳动问题::) 因为我们的检测设备不能测跳动,所以测量在某直径范围内的孔端面与孔的垂直度代替孔端面对孔的跳动,不知是不是合适,不一定是箱体,其他零件也有这种情况。
2010-01-16 09:51
回复
取消
提交
pc-dmis中同轴度和同心度都出现了,图纸标注时出现的都是两个同心的圈,那么,大家认为何时该用同心度评价,何时又用同轴度进行评价?用相同的数据得出的同心度和同轴度差异较大。
2010-01-16 14:36
回复
取消
提交
我来做一下STAR老师出的第五道题吧。 这是我的一次检测箱体的一个案例,非常惭愧!这个案例是我从事三座标检测行业以来出现了一个最严重的一次测量错误,给公司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虽然这件事已过去三年多,可我一直觉得好象是昨天刚发生过的一样,非常非常的深刻! [font=宋体][size=10.5pt][attachimg]738[/attachimg][/size][/font] [font=宋体]上图是我[/font][font=Times New Roman]05[/font][font=宋体]年底测量的一个箱体的中一个局部剖视图。因这工件是我公司和智慧资产,我不能发原图上来,只能用[/font][font=Times New Roman]CAD[/font][font=宋体]大概画了一个。尺寸是我随便标的。该箱体呈正六边形,这是其中一个边上的截面剖视图。一共[/font][font=Times New Roman]6[/font][font=宋体]个,都是一样的。这个[/font][font=Times New Roman]A[/font][font=宋体]基准其实就是对应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6[/font][font=宋体]个侧面。我公司对箱体工件是要求是所有尺寸全检的,只要三座标能测到的,都要检出来。这个工件我已经测了三天,到第四天开始评价这个图中的轮廓度了。[/font] [font=宋体]这个轮廓度就是图中所标那个基准为[/font][font=Times New Roman]A[/font][font=宋体],公差为[/font][font=Times New Roman]0.2mm[/font][font=宋体]的与[/font][font=Times New Roman]A[/font][font=宋体]准面呈[/font][font=Times New Roman]45[/font][font=宋体]度角的那个斜面上的轮廓度。这个斜面上有[/font][font=Times New Roman]4[/font][font=宋体]个与斜面垂直的螺丝孔,图中未画。看到这里,我又犹豫了,虽然我在测工件之前就已经对个箱体的图面审查了多次,但这个轮廓度标注方式真是有点奇怪了。。。。。。[/font] [font=宋体]当时我和其他几个同行都一致认为这个斜面的轮廓度只和[/font][font=Times New Roman]A[/font][font=宋体]基准面呈角度关系。被测要素是个斜面,这标注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50mm[/font][font=宋体]的理论正确值对这被测素是不起作用的。我思考我很久,决定评价这个轮廓度时,便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测量:[/font] [font=Times New Roman]1、 A[/font][font=宋体]基准面做投影面。设[/font][font=Times New Roman]X[/font][font=宋体]轴[/font] [font=Times New Roman]2、 [/font][font=宋体]打被测要素的斜面,因要评价轮廓度,所以这面上的点我打的很多很全。[/font] [font=Times New Roman]3、 [/font][font=宋体]打斜面与[/font][font=Times New Roman]A[/font][font=宋体]基准之间的那个平面,并与这个斜面相交一条线,做[/font][font=Times New Roman]Y[/font][font=宋体]轴并归[/font][font=Times New Roman]X[/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Z[/font][font=宋体]的零点。[/font] [font=Times New Roman]4、 [/font][font=宋体]将[/font][font=Times New Roman]Z[/font][font=宋体]轴在[/font][font=Times New Roman]Y[/font][font=宋体]工作平面上旋转[/font][font=Times New Roman]45[/font][font=宋体]度,使[/font][font=Times New Roman]Z[/font][font=宋体]轴与斜面垂直。计算所打斜面所有点[/font][font=Times New Roman]Z[/font][font=宋体]向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做为该尺寸的轮廓度值。[/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工件最终全部测完了。当时我自认为我是依图纸测量的,自认为测量无误。但我也隐约的觉得有些不妥,这个标注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50mm[/font][font=宋体]的理论正确是干什么用的?公司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标用理论正确值的是为形位公差(如位置度、轮廓度)服务的,只要给出位置度值,那么这些理论正确值的尺寸可以不用给出来。公司的检测图面是事先将要测的尺寸都编有图号的,我们只对标有图号的尺寸进行测量并给出报告。但所有的理论正确值是不标图号的,因此,这个尺寸就没有测量。这正是我有点不安的地方,因为这个交点尺寸没有测量,这个尺寸做成什么样子,那可是谁都不知道的。。。。。。但我最终还是没有去管这个标注,因为连续测了[/font][font=Times New Roman]4[/font][font=宋体]天,早已也已身心疲惫了,也没有与负责此工件的产品工程师过勾通一下,就将这个工件的检测报告打了出来。。。。。。[/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半年过去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客户抱怨,说这个工件的侧壁型腔无法装配。那斜面与侧面的距离过长了。我知道后立即去检查先前的测量程度,评价了一下,确实大了近[/font][font=Times New Roman]0.15mm[/font][font=宋体]。我把实际情况告向上级主管讲了,因为这个轮廓度只与[/font][font=Times New Roman]A[/font][font=宋体]基准相关联,这斜面与[/font][font=Times New Roman]A[/font][font=宋体]基准应该只有角度关系,至于那个[/font][font=Times New Roman]50mm[/font][font=宋体]的尺寸,是因为标的是理论正确值,没有标图号让我们检测,所以这个尺寸就没有检。不久,这异常判定就下来了,主要的异常责任在我这,工件返修,我没有检出来这个[/font][font=Times New Roman]50mm[/font][font=宋体]的尺寸是差的。客户那边说,这个斜面的轮廓度是对这[/font][font=Times New Roman]50mm[/font][font=宋体]距离有要求的。我当时很不服气,于是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这张图纸,突然我恍然大悟!这个理论[/font][font=Times New Roman]50mm[/font][font=宋体]的理论正确值是从[/font][font=Times New Roman]A[/font][font=宋体]基准到斜面与平面的交点之上的,这个斜面与[/font][font=Times New Roman]A[/font][font=宋体]基准应该是有位置要求的,正确的测量方法应该是这样的:[/font] [font=Times New Roman]1 A[/font][font=宋体]基准面做投影面。设[/font][font=Times New Roman]X[/font][font=宋体]轴并归[/font][font=Times New Roman]X[/font][font=宋体]轴的零点。[/font] [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宋体]、打被测要素的斜面,因要评价轮廓度,所以这面上的点我打的很多很全。[/font] [font=Times New Roman]3[/font][font=宋体]、打斜面与[/font][font=Times New Roman]A[/font][font=宋体]基准之间的那个平面,并将这个平面归[/font][font=Times New Roman]Z[/font][font=宋体]轴的零点[/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并与这个斜面相交一条线,做[/font][font=Times New Roman]Y[/font][font=宋体]轴[/font] [font=Times New Roman]4[/font][font=宋体]、将[/font][font=Times New Roman]X[/font][font=宋体]轴的零点向里偏置个[/font][font=Times New Roman]50mm[/font][font=宋体],也就是说将[/font][font=Times New Roman]X[/font][font=宋体]轴的零点偏到距[/font][font=Times New Roman]A[/font][font=宋体]基准面的理论位置上。[/font] [font=Times New Roman]5[/font][font=宋体]、将[/font][font=Times New Roman]Z[/font][font=宋体]轴在[/font][font=Times New Roman]Y[/font][font=宋体]工作平面上旋转[/font][font=Times New Roman]45[/font][font=宋体]度,使[/font][font=Times New Roman]Z[/font][font=宋体]轴与斜面垂直。取所打斜面所有点[/font][font=Times New Roman]Z[/font][font=宋体]值的最大绝对值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宋体]倍做为轮廓度值。[/font] [size=10.5pt] [/size][font=宋体][size=10.5pt]我到负责这个工件的产品工程师那边,看了一下这个箱体与其它件的装配图,原来该箱体这个工位的装配是这样的见下图。[/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attachimg]739[/attachimg][/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font=宋体]至此,我全都了解了。我非常痛苦的在异常单的责任人一栏中签上了我的名字。。。。。。[/font] [font=宋体]事后,我仔细回想了我当时测工件的全部过程和思路,发现我犯下了如下几点的错误:[/font] [font=Times New Roman]1、 [/font][font=宋体]测量的观念不正确[/font] [font=宋体]图纸上的每一个尺寸都是对工件的约束,作为测量人员,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工件的位有没有被测到,每个工位是否在所检测尺寸的管控之内。[/font] [font=宋体]而我却只是机械的对着图纸上标识的图号所对应的尺寸一个个去测量,就向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样,老师让做哪道题就做哪到题,没布置的一概不做。我也是,只测图纸上标示要求测的尺寸,明明知道这[/font][font=Times New Roman]50mm[/font][font=宋体]这个尺寸的工位没有受到管控,却最终置之不理。[/font] [font=Times New Roman]2、 [/font][font=宋体]忽略了理论正确尺寸的重要性[/font] [font=宋体]其实这是个很常识的问题,有理论证确值的地方,这个理论正确值必然与某个形位公差相关联。唉,真奇怪,当时怎么就没想到呢?如今却成了事后诸葛亮了:([/font] [font=Times New Roman]3、 [/font][font=宋体]缺乏勾通[/font] [font=宋体]我认为形位公差是十分复杂的东西,每个人对形位公差的认识都多少有一些差异,这些都反映在图纸标注的理解上了。这时候就应该多勾通。既然我当时不清楚这[/font][font=Times New Roman]50mm[/font][font=宋体]的尺寸为什么会标理论正确值,我就应该询问负责这个工件产品工程师。去了解这个工件的装配情况。[/font] [font=宋体]当时这三条我只要做了其中的一条,这个测量上失误就完全可以避免了,遗憾的是我一条都没做。。。。。。。[/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异常处理完了,总结写完了,不过这件事情还未结束。后来这个工件的图纸改版了,客户对这个图面的尺寸做了修改,见下图:[/font] [attachimg]741[/attachimg] [font=宋体]现在这个纸标注的不再是理论正确值了,而是一个尺寸公差。如此,这个轮廓度的测量方法我就可以用我先前的那个方法了。忍不住在内心呐喊一声:“作为设计人员,你出图时应尽量把图纸标注的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这样才能方便别人理解其设计意图啊!”[/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事情终于全部结束了,时间很快过了近[/font][font=Times New Roman]4[/font][font=宋体]年。这件事我仍然铭刻于心,损失是惨重的、而教训更是深刻的。望大家看到此案例之后能以此为诫![/font] [font=宋体] 我们不但要用三座标去认真的测量工件,更应该用心去做好每一个细节![/font] [/size][/font]
2010-01-16 14:41
回复
取消
提交
谢谢大家的参与,这里有讨论,有个人见解,有经验教训。都是大家共同需要的。 本次开创的这样一个窗口,仅仅是开了一个头,以后还将有更多的话题。但由于还没有经验,也希望大家提出来,边改边走,让2010年闪烁更多的亮点。 在此也谢谢yj407费了这么多心血。
2010-01-16 16:38
回复
取消
提交
就漏尺寸这点我也是深有体会,总结下, 1. 每个尺寸必须测量,但是加工者忘记开具的尺寸,作为测量者也应习惯性地给予补上,这个也应成为了一种习惯。 2. 一个直孔一般测量的是它的X,Y;但对零件有质疑时也应考虑它的圆度,圆柱度,与端面的垂直度,与轴线的角度,这些是容易忽略的问题,也是超差零件分析时的依据。所以在除坐标尺寸好,其他的超差情况下,应在报告单上注明,以便加工者分析修正。 3. 斜孔一般有5个必测尺寸,3个坐标,2个角度。 4. 加工部位的壁厚。
2010-01-16 23:37
回复
取消
提交
测量应该注意的几点: 1、责任心,结果并不一定在一次测量过程中就能得到结果,如果对结果觉得质疑时,应该重新检测一下,或是选择其他方法对比一下。 2、看清图纸:图纸设计的尺寸一般都是有目的的,基本尺寸都应该有其作用,不要漏检尺寸。 3、不断的钻研新的技术,多多研究。:D 4、学习编程,提高检测效率 5、遇到问题多考虑,周全一些。
2010-01-17 09:23
回复
取消
提交
初期的产品检测,特别是新产品,我认为产品技术人员要紧跟测量过程,才不会造成不必要的重检、复检。我们有些技术人员就是这样:图纸一出,试制品出来了,一起给你,既不跟你讨论、也不跟解释,只要检测结果。我们结果一出来,又说这个没量、那个又怀疑。一句话,一个零件你不给他检个三、四回,他不会满意。我们也累啊!
2010-01-17 10:42
回复
取消
提交
在线咨询
关注我们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

电话咨询
400-6580-400

热线电话(工作时间8:30-17:30)

关注我们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