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能够对论文逐一进行点评并提出异议,我首先表示欢迎。因为这是一个积极的响应,也是论坛一直都在倡导的,论坛也是这么做的。只有关注才能引起注意,只有深入才能提高,我更希望更多的量友积极参与。
下面是我对上述问题的回复,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关于案例1:本案例的图样外圈并非是一个圆,而仅仅是截了一个标准图而已,所以,该外圆是不能用于粗找正的可用元素的。这在之前就讨论过,大家都认为无所谓,因为,案例仅仅是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找正方法而已;
关于案例2:
这是一个早已被国际上采用的方法了。例如意大利DEA/WTUTOR 测量软件系统已将该方法集成到系统软件的一部分了。本文是破解了该方法后引用到pc-dmis中的,并且经对比实验后,其测量结果完全一样;
关于案例3:
这种图样的标注并非少见。本文采用的方法实际上是坐标系的最佳拟合,以保证建立的坐标系符合最小区域的原则,而最佳拟合的原理并非只有在标注理论正确尺寸时才可用。因为基准建立应符合最小条件是建立基准的基本原则,测量时基准和三基面体系也可采用近似方法来体现。
当由于采用不同方法评定形位误差值而引起争议时对于形状定向定位误差分别以最小区域、定向最小区域和定位最小区域的宽度或直径所表示的误差值作为仲裁依据。
关于案例4:
这是一个三阶平面或N阶平面的找正原理,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基准的建立符合最小条件建立基准的基本原则的。
关于案例5:
这种标注不合理的现象应该说是屡见不鲜的,不仅中国图样,美国、德国、原苏联以及日本等图样都能看到。而修改图样并非一个部门,一个公司就能实现的,有时需要召集国家多个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评审,其过程可能不是一个短的时间。本案例想突出阐述的是该方法的测量结果更符合装配实际,也是给设计人员提供一种可参考的标注方法;
关于案例6:
4个共面圆的找正坐标系的方法,目的也是使基准的建立符合最小条件建立基准的基本原则。
关于案例7:
原文:“其余三斜圆柱操作步骤同上,必要时也可考虑对最终位置度评价结果进行最佳
拟合坐标系再处理。”这个不用解释了,因为这是一般操作员都应具备的常识;
关于案例8:
不同的检测方法或使用的检测工具,其评价的结果都不应该出现大的差异(合格/不合格)。否则,就要进行比对分析了。该案例应该说是一个典型案例,他要阐述的是当要使用测量机进行类似工件的检测时,必须要注意到这样一个原点怎么定义的问题。否则,就会出现错漏检;
关于案例9:
这两个小案例是我讲课时用户多次提过的问题,并且各自也都有自己的测量方法。为此,我通过几种标准的查阅,觉得美国标准对这个问题处理的挺好,故推荐给大家;
关于案例10:
楼主原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实物中,二条线不可能相交”。
我想,这是一个概念问题,确切地说应该是两异面的线不可能相交。但通过数学方法我们可以算出其公垂线的中点。该案例想阐述的是公垂线的中点和两投影线的交点是有很大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