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活动 技术论坛 对论文集的一些探讨
对论文集的一些探讨
2013-08-10 02:16 61 0 3
看海的论文,已有N年了,从第1期论文集,一定学习到现在,获得很多,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几乎每篇文章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忍不住想提点意见和建议,希望能提高论文的水平,并与大家共免,共同提高我们的测量水平。 曾在99年,接触过一段PC-DMIS,那时还是3.0版本吧,后来02年左右又接触过一段4.2版本,对测量机兴趣不少,时常还会与测量结果打些交道,现在的PC-DMIS功能到底怎么样,不知道了。但站在一个设计者的角度看测量,总觉得测量人员对图纸的理解,或者说图纸本身的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测量结果。 按我的理解,基准是最重要的,所以选一篇文章,与作者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对于我们设计人员标公差也是一种提高。 下面是针对“[color=#336699][u]PC-DMIS零件坐标系创建技巧”[/u][/color][color=#444444]一文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color] 案例1:根据图纸的公差标注,这个只能是最佳拟合,而不是必要时,采用别的方法都会有问题,应不存在任选二孔建基准一说 案例2:图纸上公差标注中基准的不同,应影响到测法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案例3:同样涉及到图纸的公差标法。文中的坐标建立方法,只有在图示尺寸标的是理论正确尺寸(方框尺寸)时才能用 案例4:第2轴的找正,图上是怎么标的?如果只有B,那就能用B,其他同理 案例5:是因为图纸的公差标的不合理吗?如果是,那得先由设计修改图纸,测量的依据是图纸,中间还有一个管理流程问题 案例6:如果图纸上标的是四圆柱为基准(或不涉及到别的基准),那么不应先建平面基准 案例7:按图纸上公差标注,第3轴的建立,一定是用最佳拟合的,而不是必要时。 案例8:坐标测量机建基准,不是按检具,而是按图纸上的标注,检具也是按图纸标注做的 案例9:从图纸上公差标注来讲,小案例1中的B基准应为该柱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而且该边界应垂直于A基准平面,因为B是第2基准,不过不知道这类问题,PC-DMIS怎么处理。在该案例的第2个小案例中,对于测量机而言,同样应该用最小二乘建基准。但检具是贴切的。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应该由我们设计对基准进行精度的控制,而不是在测量中自行选择方法。 案例10:因为未见明确的图纸公差标注,因此无法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实物中,二条线不可能相交。 因为还看了许多篇相关的论文,有几个问题和大家归纳探讨 1。测量是按图施工,当图出现问题时,应该如何处理,我觉得,应该找设计,然后共同解决。而不是自行解决,因为这里有一个管理的问题,这是目前国内企业非常不重视,或不去认真遵守的 2。我在这里看了许多论文,学习了许多,也常看到大家讨论,但很少看到大家先对着正式的图纸在讨论,而少了这样一个大前提,许多讨论就变得没了意义 3。所有的讨论,应首先建立在对图纸上公差标注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所以建议大家在讨论时,先统一和明确对图纸的理解。 4。测量技巧和测量程序的应用,应建立在对图纸的正确理解后才展开 以上是对论坛论文10多年阅读学习后的感想,供大家参考,并希望引起大家重视,谢谢
我要回复

登陆后才能评论

登录
所有回贴(3)
看海的论文,已有N年了,从第1期论文集,一定学习到现在,获得很多,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几乎每篇文章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忍不住想提点意见和建议,希望能提高论文的水平,并与大家共免,共同提高我们的测量水平。 曾在99年,接触过一段PC-DMIS,那时还是3.0版本吧,后来02年左右又接触过一段4.2版本,对测量机兴趣不少,时常还会与测量结果打些交道,现在的PC-DMIS功能到底怎么样,不知道了。但站在一个设计者的角度看测量,总觉得测量人员对图纸的理解,或者说图纸本身的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测量结果。 按我的理解,基准是最重要的,所以选一篇文章,与作者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对于我们设计人员标公差也是一种提高。 下面是针对“[color=#336699][u]PC-DMIS零件坐标系创建技巧”[/u][/color][color=#444444]一文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color] 案例1:根据图纸的公差标注,这个只能是最佳拟合,而不是必要时,采用别的方法都会有问题,应不存在任选二孔建基准一说 案例2:图纸上公差标注中基准的不同,应影响到测法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案例3:同样涉及到图纸的公差标法。文中的坐标建立方法,只有在图示尺寸标的是理论正确尺寸(方框尺寸)时才能用 案例4:第2轴的找正,图上是怎么标的?如果只有B,那就能用B,其他同理 案例5:是因为图纸的公差标的不合理吗?如果是,那得先由设计修改图纸,测量的依据是图纸,中间还有一个管理流程问题 案例6:如果图纸上标的是四圆柱为基准(或不涉及到别的基准),那么不应先建平面基准 案例7:按图纸上公差标注,第3轴的建立,一定是用最佳拟合的,而不是必要时。 案例8:坐标测量机建基准,不是按检具,而是按图纸上的标注,检具也是按图纸标注做的 案例9:从图纸上公差标注来讲,小案例1中的B基准应为该柱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而且该边界应垂直于A基准平面,因为B是第2基准,不过不知道这类问题,PC-DMIS怎么处理。在该案例的第2个小案例中,对于测量机而言,同样应该用最小二乘建基准。但检具是贴切的。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应该由我们设计对基准进行精度的控制,而不是在测量中自行选择方法。 案例10:因为未见明确的图纸公差标注,因此无法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实物中,二条线不可能相交。 因为还看了许多篇相关的论文,有几个问题和大家归纳探讨 1。测量是按图施工,当图出现问题时,应该如何处理,我觉得,应该找设计,然后共同解决。而不是自行解决,因为这里有一个管理的问题,这是目前国内企业非常不重视,或不去认真遵守的 2。我在这里看了许多论文,学习了许多,也常看到大家讨论,但很少看到大家先对着正式的图纸在讨论,而少了这样一个大前提,许多讨论就变得没了意义 3。所有的讨论,应首先建立在对图纸上公差标注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所以建议大家在讨论时,先统一和明确对图纸的理解。 4。测量技巧和测量程序的应用,应建立在对图纸的正确理解后才展开 以上是对论坛论文10多年阅读学习后的感想,供大家参考,并希望引起大家重视,谢谢
2013-08-10 02:16
回复
取消
提交
楼主能够对论文逐一进行点评并提出异议,我首先表示欢迎。因为这是一个积极的响应,也是论坛一直都在倡导的,论坛也是这么做的。只有关注才能引起注意,只有深入才能提高,我更希望更多的量友积极参与。 下面是我对上述问题的回复,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关于案例1:本案例的图样外圈并非是一个圆,而仅仅是截了一个标准图而已,所以,该外圆是不能用于粗找正的可用元素的。这在之前就讨论过,大家都认为无所谓,因为,案例仅仅是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找正方法而已; 关于案例2: 这是一个早已被国际上采用的方法了。例如意大利DEA/WTUTOR 测量软件系统已将该方法集成到系统软件的一部分了。本文是破解了该方法后引用到pc-dmis中的,并且经对比实验后,其测量结果完全一样; 关于案例3: 这种图样的标注并非少见。本文采用的方法实际上是坐标系的最佳拟合,以保证建立的坐标系符合最小区域的原则,而最佳拟合的原理并非只有在标注理论正确尺寸时才可用。因为基准建立应符合最小条件是建立基准的基本原则,测量时基准和三基面体系也可采用近似方法来体现。 当由于采用不同方法评定形位误差值而引起争议时对于形状定向定位误差分别以最小区域、定向最小区域和定位最小区域的宽度或直径所表示的误差值作为仲裁依据。 关于案例4: 这是一个三阶平面或N阶平面的找正原理,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基准的建立符合最小条件建立基准的基本原则的。 关于案例5: 这种标注不合理的现象应该说是屡见不鲜的,不仅中国图样,美国、德国、原苏联以及日本等图样都能看到。而修改图样并非一个部门,一个公司就能实现的,有时需要召集国家多个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评审,其过程可能不是一个短的时间。本案例想突出阐述的是该方法的测量结果更符合装配实际,也是给设计人员提供一种可参考的标注方法; 关于案例6: 4个共面圆的找正坐标系的方法,目的也是使基准的建立符合最小条件建立基准的基本原则。 关于案例7: 原文:“其余三斜圆柱操作步骤同上,必要时也可考虑对最终位置度评价结果进行最佳 拟合坐标系再处理。”这个不用解释了,因为这是一般操作员都应具备的常识; 关于案例8: 不同的检测方法或使用的检测工具,其评价的结果都不应该出现大的差异(合格/不合格)。否则,就要进行比对分析了。该案例应该说是一个典型案例,他要阐述的是当要使用测量机进行类似工件的检测时,必须要注意到这样一个原点怎么定义的问题。否则,就会出现错漏检; 关于案例9: 这两个小案例是我讲课时用户多次提过的问题,并且各自也都有自己的测量方法。为此,我通过几种标准的查阅,觉得美国标准对这个问题处理的挺好,故推荐给大家; 关于案例10: 楼主原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实物中,二条线不可能相交”。 我想,这是一个概念问题,确切地说应该是两异面的线不可能相交。但通过数学方法我们可以算出其公垂线的中点。该案例想阐述的是公垂线的中点和两投影线的交点是有很大区别的。
2013-08-10 09:52
回复
取消
提交
陈鹏
要看看的,有学习的价值!
2013-08-28 13:07
回复
取消
提交
在线咨询
关注我们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

电话咨询
400-6580-400

热线电话(工作时间8:30-17:30)

关注我们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