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李教授,
关于孔径测量的问题,特向您请教。
[color=blue]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根据国家标准(GB/T 3177-1997) 《光滑工件尺寸的验收》,使用符合泰勒原则的极限量规是最理想的检验方法[/color][color=dimgray],[/color][color=blue]但实际工作中由于单件小批量、加工过程尺寸控制及工艺条件和零件形状、精度要求限制,又不得不经常使用三坐标测量机进行测量来提供光滑工件尺寸数据。
[/color]
所有验收方法应只接收位于规定的尺寸极限之内的工件。
对于有配合要求的工件,其尺寸符合泰勒原则.孔或轴的作用尺寸不允许超过最大实体尺寸。即对于孔,其作用尺寸应不小于最小极限尺寸;对于轴,其作用尺寸应不大于最大极限尺寸。
在任何位置上的实际尺寸不允许超过最小实体尺寸.即对于孔,其实际尺寸应不大于最大极限尺寸;对于轴,应不小于最小极限尺寸。
经常遇到的瓶颈问题是:
1.光滑极限塞规检验通规通不过,而用三坐标测量机检测尺寸合格。
遇到此类问题,请问该如何分析?
[color=darkslateblue]陈陇海 《专用量具设计的误差分析》给出的分析如下: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在实际中, 孔一般都是要装一根轴的, 通规就相当于是轴,如果通规不过, 则说明实际使用中轴有可能装不进去, 由此, 三坐标测量仪测出的结果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很多企业都是以轴能否装进孔来判断这个孔是否合格,而不是根据孔的实际尺寸是否在公差范围内, 因而规定检验时只能使用通止规, 凡通止规不能通过的一律按废品论处, 不论这个孔是否真正合格。
这种检验方法很多企业是用教训买来的。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有很多企业为外资企业加工零件, 很多零件的孔都是严格按照公差加工的, 但是却被外资企业多次退货。理由是通规通不过。后来这些企业也发现, 图纸上标明的检验标准中, 精度孔的检验标准上特别写明需要塞规检验合格。仔细想想, 这种方法应该是对的。
[/color]个人认为以下的观点很正确:
一个企业如果确定用标准通止规来检验标准孔, 那就有可能将部分废品作为合格品处理, 同时也可能将部分合格品作为废品处理。
如果企业一定要确保孔的尺寸在公差范围内, 那就必须要设计非标准通止规, 而不论其是检验标准孔或者非标准孔。
通止规公差带的确定根据用户的要求而定, 是确保每个孔的实际尺寸都合格, 还是只保证装配的需要而不论是否出现误检。
对于确保每个零件都必须落在公差带之内和确保装配需要的通止规公差带是不一致的, 这一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color=red]受制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多数厂家三坐标测量机配置的是触发式测头,而非扫描式测头。
触发式测头往往取偶数点(通常是4点或6点等)构造圆得出一个直径值,相对于扫描式测头而言,没有考虑形状对直径测量值的影响。因而触发式测头测量出来的孔径值是值得商榷的,或者将不是很可信的。
[/color]
在通常生产测量中,一般厂家及客户,都是直接利用三坐标评价直接给出一个最小二乘法计算出来的圆直径值。
但是附件中,刘建国_《浅谈三坐标测量机对光滑工件尺寸的测量》,叶宗茂_《浅谈三坐标机对孔、轴、平面尺寸的正确测量》却给出了三坐标测量孔径的不同计算方法。
请问哪一种关于三坐标测量孔径的数据计算方法是可性的?是正确的?
2.再者在一些厂家,某些人认为三坐标测量出来的孔径值不值得相信。或者讲三坐标测量孔径值不准确。
原因在于三坐标测量出来的数据与利用常规量具(如三爪内径千分尺,内径百分表,内径千分表等)测量出来的结果差异较大。
请问: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消除三坐标测量值与利用常规量具(如三爪内径千分尺,内径百分表,内径千分表等)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遇到此类问题该如何分析?